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由吴树范教授担任中心主任,陈泳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中心拥有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教研员3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名,其中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名。该中心面向航空航天领域,推动系统工程在复杂产品与系统全寿命周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覆盖设计、制造、运维、退役,建有综合设计实验室、系统工程和人为因素等特色实验室。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国家的航空航天战略,承担了大量航空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设计综合、人为因素与研发管理等课题。

研究方向
  • 卫星总体设计;
  • 再入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 航天器交会对接与编队飞行;
  • 智能微纳卫星技术与应用;
  • 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
  • 智能卫星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

科研环境

学院于2018年引进了该团队,目前实验室还在筹建。

科研成果

目前正承担研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大学小卫星SSS-2A智能微纳卫星研究,使上海交大快速置身于微纳卫星研究的前沿领域,培养卫星研发队伍,提升上海交大卫星总体及关键分系统的研究能力。同时,在再入飞行器领域,正积极与航天三院、气动中心相关单位展开深度合作,推动我国再入飞行器技术的发展。

  • 航空系统工程;
  • 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
  • 航空全生命周期管理;
  • 复杂系统数值模拟与仿真;

科研环境

学院于2018年新成立了该团队,目前实验室还在筹建。

科研成果

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中国商飞等多家国家重点企业的合作课题,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0多篇。

  • 人机环实验室致力于“人在环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航空人为因素研究,相对于以传统工程心理学为基础的人为因素研究,包括系统工程、认知科学、设计与验证。

科研环境

实验室拥有大尺寸视景仿真系统、模拟驾驶舱等相关研究实验条件,并自行研发行为捕获系统、眼位跟踪系统,自行开发了飞行员生理参数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等。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及相关实验系统与技术已成为国内行业样板。

科研成果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围绕国家大飞机项工程,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相关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课题:“民用飞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综合评估理论与方法”、重大专项课题:“C919大型客机人为因素适航要求和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民机型号研制项目“ARJ21-700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符合性验证”、“告警状态下飞行机组情境感知的特征研究”、“飞行模拟器中人为因素监测系统集成方案与实施”等。

通过国家重大课题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实验室建立了完整的、定量的、实时的驾驶舱人机工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人为因素在飞机全寿命周期中的研究和管理框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人为因素工作的队伍,并构建了具有人为因素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硬件实验环境。尤其是在ARJ21-700飞机的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符合性验证过程中,实验室完成了全部数百小时的MOC8地面模拟器和近百小时MOC6试飞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自主开发了覆盖地面模拟试验到试飞的全套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为适航取证做出了贡献。实验室成为国内在该领域首个承担型号适航审定任务的高校科研团队。

航空人为因素试验平台